在藏傳佛教中的灌頂或修法之前,常會唸誦的七支供養文,雖然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似乎是淺顯易懂,而事實上,其深層的意義,有其相對及究竟上的解釋;在此僅就今年4月期間,弟子在美國聽聞上師噶千仁波切開示時,摘錄部分上課內容而與大家分享,如有不十分完整之處,還請諸佛龍天護法慈寬恕,弟子能力實有不殆,也請所有金剛師兄多包涵。
七支供養文其主要內容包括:禮敬諸佛、供養諸佛、懺悔業障、隨喜眾生、請轉法輪、不入涅盤、普皆迴向。
禮敬諸佛:
其究竟的意義,乃指心性本具慈悲、空性,與諸佛無別,而所要禮敬的是指此本具佛性。而在相對的意義上,則是要藉由頂禮諸佛,去除心中我慢染垢。
供養諸佛:
其究竟的意義上來說,是指當看到自己本具佛性而了知此實相時,以此光明性來供養諸佛;我們的五識通常會有貪欲,但只要我們能覺知此貪欲,當下貪欲就斷了,在我們不斷串習,讓五識漸漸放棄感官的享受及執著後,就能斷除貪念。念頭生起時,不用去阻止,只要了知此為自心顯現即可;一旦不好的想法出現,馬上就被自性光明所燒毀,而以此來供養諸佛就是最殊勝究竟的,同時,我們也不會因為此不善念頭的生起,而造做惡業,也就是說不要被自己念頭所主宰,此為供養諸佛的究竟意義。
懺悔業障:
當不了知心性本空的道理時,則會墮入二邊,二元化世界也就產生了,同時,對自己本具的佛性感到懷疑。故我們應當隨時懺悔,了知外境不過是心識的作用罷了,即使是懷疑這個念頭,其體性與心識之體性,也是沒有差別的,皆具空性。當我們不斷懺悔,自己因不了知此空性,而造下種種惡業時,也是對治五毒煩惱中「懷疑」的良藥。
隨喜眾生:
藉由隨喜眾生,可對冶自己的忌妒心,一開始是隨喜,了悟心性後,就沒有分別了;究竟的心,是沒有造作的,沒有隨喜與不隨喜的差別,是我們染垢的心所致,才有分別,此乃二元化的結果。一旦明心見性後,了知無始以來,佛性即存在,未來成佛時的心,與過去凡夫的心,也是一樣的,這就是隨喜的究竟意義。
請轉法輪:
每當一念頭起,煩惱隨之而生,業障也就形成了,為了不隨業而轉,惟有透過襌修了悟心性,心才能不隨境轉。心本具佛性,請轉法輪,即可使心不受念頭影響;心若不隨念頭而轉,則就不會累積業障,輪迴之根源就會斷除,則婆婆世界會消失。故每當念頭起,當下認知這是念頭,是心識的作用而安住,不產生五毒煩惱,使心越向法,此為請轉法輪的真正內涵。
不入涅盤:
我們念七支供養文,主要是祈求能認知此清明的心,經過不斷的精進襌修,使能安住於不止息的覺性中,心自始以來即清淨,佛不曾離開過我們,佛存於心中,當分離念頭與心,則佛性就看不見;生氣時,如能了知其空性之本質,心沒有任何實體物質,當下就斷輪迴之因,且能不執於涅盤也不厭惡輪迴。
普皆迴向:
當我們為了獲得佛三身成就,亦即法、報、化三身而不斷修持心性的同時,我們也要祈願眾生獲得同等之果位。眾生的心與自己的心,也是同樣具空性,但眾生因為不認知自己的佛性,造作種種惡業,而為煩惱所苦,甚至墮入惡道,永無安樂之日;想想自己過去,也是無始劫來,受過一樣的痛苦,而這些眾生,也都是與我們有緣的親朋好友,只因自己過去的無明,彼此傷害,才會形成怨敵,在我們有能力幫助這些曾為自己親友的時候,我們自然會產生慈悲利他之心,也希望眾生早日離苦得樂,有了這樣沒有分別心的願力,同時也能幫助自己解脫,所以,沒有眾生,也就沒有成佛的必要,也就沒有輪迴及涅盤的分別。事實上,引領自身證悟此三身之俱生智,是本來就存於自心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將蓋障此光明性的染垢去除,並安住於此覺性中,不為外境所動。
佛的心像水一般,隨遇而安;眾生的心像凍結以久的冰,頑固不明。心之本性空,廣闊如天,無邊際,可比喻為法身。心之光明性如彩虹般顯現,可比喻為報身;佛無量慈悲的化身,遍存於六道之中,如花、草、樹木、食物等等,默默地饒益眾生。當自身證悟三身中,任何一種果位後,其他二身亦能自然顯現而成就 。
希望大家在看過這篇佛學開示後,能真正敞開自己的心,用心感動自己與他人,下一次再唸七支供養文或修法時,或許會有痛哭流涕,無法自拔的感動時刻 ,好好把握當下,懺悔自己無始劫來,因無明而起的煩惱,及所造作的惡業,至今自己仍無法解脫,甚至每況愈下,當下有這樣的懺悔心,就能淨業除障;同時,要記住這樣的感動,盡量保持此覺性,這也就是為何我們要常常持咒的道理,持咒也就是不斷向諸佛
菩薩祈請,而諸佛菩薩在哪裡?在自心中,每念一次咒,就轉一次法輪,法輪又在哪裡?在自己的心中,也就是轉惡為善的覺性。附註:筆者在寫此結語時,亦悵然淚下,深感自己實在無明,寫得出、說得出,卻仍有不殆,但筆者並未放棄,點燃自己心中的明燈,剛開始或許像風中殘燭,但每一個心中的善念,都會使此盞明燈愈見明亮,淨土不遠,待君發覺!!
- Apr 11 Wed 2007 14:58
噶千仁波切開示七支供養文 (轉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