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世噶千仁波切於萬里禪修園區給予上師相應法的教授, 此法出於大印五支道的不共四加行的上師瑜珈
時間:2015年4月25日下午兩點
授課上師: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中文翻譯:張昆晟
究竟的「果」就是佛的本性,也就是法、報、化三身,是本自俱足的自性,這樣的層面可以說有空的層面、明的層面和大悲的層面。心性空的層面如同虛空,但不是空空如也,是空而明、明而空的,是明空雙運的自性。
同時,亦稱為「顯空雙運」,「顯分」就是佛父、「空分」就是佛母,也就是在空的本質中,並未丟失明性和空性。
因此我們說顯空雙運,若你能夠確切認識這一點,就知道究竟了義無有遷轉之大樂、是無有遷轉之金剛持,若你修得是勝樂金剛法門,所謂「勝樂」、「上樂」就是意指如此顯空雙韻、明空雙運之自性。
當我們通達此點中,就會知道原來我們心的自性本質中,「明」就是佛陀報身,「空」的本質,就是佛陀報身,這兩點是雙運一體的,因此可以展現出對眾生的無緣大悲。
而由於眾生對於「明空雙運」是不能理解、了悟的,我們對於這樣無法了知「明空雙運」道理的眾生,產生無有條件的、無以言喻的大悲。以上所講一切,就是我們內心中本俱的,而此無緣大悲是週遍於一切處,而我們要瞭解到,為何我們現在不能看清本來面目?就是因為根本上的無明使然。
由於無明的緣故,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產生很多業和習氣,現在為了要逆轉局勢,因此要從「四轉心」法開始著手,然後依次修持皈依、發心、上師瑜伽,這修都是有其必要性,透過些方式,我們可以逆轉無明的這條道路。
我們就是希望透過修法實踐教法,而能了悟內心,要知道透過此了悟,能達到如何地步,將能如何了悟心性,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對修行感到疲倦。
整理來說,我們必須好好把握心的體性是空,此空的體性就是法身,心的自性是明,此明性就是報身,而大悲週遍一切處,此面向就是「化身」。
不論哪一層面,實際在上都是在一個心當中,都是本來自足的、無自他分別。從實相上來講,心性都是無二的明空,無有自他分別,心性是唯一,此自性就是雙運的,而此「空」,並非是落入於存在的極端,或落入虛無的極端的。
「明」的自性中就是「空」,「空」的自性就是「明」,若能理解「明的自性為空、空的自性為明、大悲週遍」的道理的話,就能產生真正了悟,當你能有此體悟,並逐漸堅固時,就能達到不遷轉的大樂,我們現在對於大樂的體驗還不穩定,有時有體驗有時則否,最終達到理解此方法,而能達到穩定不遷轉的大樂。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法本55頁,是「上師相應法」修法,此時,我們會觀想上師身為金剛持,不過對於有信心的弟子而言,不需要一定要觀想上師為金剛持形像,可以觀想就是自己所認識的上師形像。
一個有信心、恭敬虔誠的弟子,可以如實觀想,而不需要一定要觀想為金剛持,但須要瞭解,上師心的自性是明空雙運,和諸佛心性毫無差異的。
而且要知道,一切上師和一切諸佛的心性,都是無有差別的,也就是從法身和報身層面來說,是無有差異的,因為他們都是無有偏私,他們的威德力也無產生無任何偏狹性,如同降雨時普遍能普降大地,不會刻意不降雨於哪處。
因此,上師內心當中的威德力如同降雨一般,無任何偏私性,因為他的內心就是空的本質,而與我們產生關連者為上師的色身。
我們透過對於色身的喜好,而蒙得利益,這樣空的本質,上師的內心功德就是具有利他菩提心,就是慈悲心的自性,因此當我們觀想任何一位上師時,就如同觀想所有上師一樣,因此有教法說,觀想一位上師和觀想百佛的功德是相同的。
此原因是由於上師的內心是明空雙運、具足大悲自性,因此觀想一位上師,如同觀想所有傳承上師、一切三世諸佛如來、以及法報化三根本總集一樣,因為他們在心性上毫無分別。
因此不論你修持的是哪種教派上師相應法,是寧瑪、薩迦、格魯、噶舉派也好,最終都可以曉得,我們是透過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遭遇,和他們色身產生關連,但最終的追求世界,是藉由此關連而產生信心和信賴,由於我們無法直接見到上師內心的功德,因此藉由趨入與上師之間的聯繫,而體會上師的功德。
而要如何見到上師報身的清淨面貌?就如同中陰教法當中所教授,「於報身剎土當中獲得解脫」,那時就可從上師報身的內在意義去了知。
我們現在由於業與習氣緣故,無法瞭解上師內心,也就是普遍無變究竟大樂的本質,無論如何,我們要從「上師內心具足功德與佛自性」去了知,如果能夠真正從此來瞭解上師,就如同密勒日巴尊所言,我的身體是五大種和合之身,最終是不會死亡的,任何有信心、虔誠心的弟子,我就會在他們面前展現。」
因此若能通達此道理,即使上師示現涅槃,我們也不需要過度憂慮,因為我們瞭解上師的內心就是明空雙運的本性,他是不會消失的。
就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所云:「無來亦無去」,內心本性如同虛空一般,無任何偏剖性,因此無「來」可言,也無「去」可言,這樣的自性就是上師內心自性的本質,就是法身的自性。
我們應當通達知道,透過修持上師相應法,我們能夠通達自己的心性,就能和上師的法身、也就是心的本質是相同的。觀想上,觀想上師形像時,可以如同是吉天頌恭尊者所教授的,「剎那中圓滿一切」的觀想方式。
用此方式,觀想上師在前方虛空中。訓練時,可以藉由小小圖卡、上師法相作為輔助,如此一來,只要有信心和隊上師的強烈信念,也可以用此「一剎那間圓滿」的方法來觀想上師身像。
如此一來,即使你只觀想一尊上師,其他傳承上師的實修力量也都會不斷圓滿於根本上師之中,因此,觀想根本上師的內心功德時,也可以領受到內在所有傳承祖師的加持,因為一切上師的內在功德都是無二無別的。透過此方法,最終能了悟到,自己的心的本性是和上師無別的,就如同修一法門,而能通達所有法門一樣。
在「上師相應法」儀軌中,會以「吉祥」、「具德」來形容上師,以修持上師相應法而言,「具德」、「吉祥」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具『德』」,是意味「福德」的「妙德」,會擁有福德。
此「福德」從兩層面來說,「自利」者是法身,「利他」者是報身和化身,這樣福德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言,有極其廣大力量,如同陽光具有光和熱,能無偏私照亮一切,有福德者的力量就能源源不絕,薩迦班智達也說道,無福德者,就如同一盞油燈,很容易枯竭。
而有福德與否,取決於自己心態如何。我們能夠培養福德,就如同種子中本來具足花朵的功德,但是否能開花,要具備外在助緣,而這助緣,就是福德的力量。
密勒日巴尊者受到尼泊爾國王迎請時,尊者拒絕了,回答說,「他算什麼王者?」其他人問他說,這樣一個國王給你貧窮者改善生活,尊者回答說,「他不是王者我才是王者,因為我是真正心中擁有國政者」。
當一人內心當中擁有完整的佛法功德時,就是所謂「福德」。
馬爾巴大師坐下有許多高徒,其中最為殊勝者,如同心子般馬爾巴尊者曾言,密勒心中有佛陀教法命脈,這些教語都是我們現今仍可以看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之所能有此廣大福德,是如何而來?來自於生生世世不斷培養利他、幫助他人,而獲得的結果。
因此所謂具德上師的「德」,就是「福德」、饒益眾生的功德,也就是慈心、悲心,帶給眾生快樂,這才是真正眾生福德。
給非常貧窮乞丐一萬元固然很好,但比起拿到錢的內心雀躍,真正能幫助對方者,是讓對方瞭解業力因果,生生世世業力因果道理,過去、未來如何發展慈心悲心的好處、業力因果如何運作等,介紹「一切苦因來自於我執煩惱;一切快樂的因來自於安忍和慈悲」,認知到修持慈心、悲心和安忍的價值所在,而去放棄過去卑劣行為,累積善行而為自己帶來人天果報,這樣會比展現於財物的福德,更為有效。
一萬元的財會很快用完,可能被拿去喝的大醉睡一場就用完,福德也就相應的結束了。因此若能知道如何造作快樂的因、捨棄罪業之道,就能獲得廣大利益、獲得廣大福德。
我們仔細去思考,會發現上師為我們引薦教法內容,因此具有廣大恩德,引薦慈心悲心方面,讓我們瞭解推己及人、慈心悲心、安忍道理,而能用在人際關係中,對自己父母、兄弟姊妹及一切如母眾生,「未生起者令生起、已生起者不退失輾轉增上」,令他們能從慈心、悲心來驅入教法,最終藉由菩提心而不斷輾轉增上,最終通達法、報、化究竟之果。
從「菩提心未生者」,分為三種修行層次,最終為佛果。這就是中陰教法當中,獲得報身解脫的相關道理。而從「菩提心輾轉增上」的道理而言,上師具備此慈心悲心功德,因此說是「具德」,我們是希望藉由上師的引薦,而獲得上師的慈悲功德,而不是為了獲得上師色身。
若執著於上師色身的追求,會產生很多錯誤,要將心專注於禪修慈心、悲心、業力因果道理,來最終通達上師的心,而不要老是挑上師毛病,因為若當你專注於負面的觀察,最終連佛陀都會被你發現過失,何況是善知識?上師有無問題,最終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我們去追毛求疵。
要將心專注於上師的慈心、悲心功德上,要瞭解此慈心悲心就是真實的福德,以此滅除我執,才能通達真正的果。
當我們未能通達實義時,就如同冰塊一樣,若無菩提心,對於「空性」的了悟也會僅流於紙上談兵。若能以菩提心來培養內心相續,會因此感激上師,這就是獲得上師內心功德,反之,若僅流於表面的追逐上師色身,而因此與人產生種種衝突與嫉妒等等行為,這都不是我們需要的。
「吉祥上師」解釋完後,接下來是「四身自在」,在55頁下方,「四身」和「三身」可以配合起來解釋:在法、報、化三身之外,「自性本性」就是「體性身」,透過修持,我們可以認識自己心性,並透過此獲得證悟,可以了解到,上師具足本智自性,不論是三身或四身都可以。
以三身而言,佛陀法身和報身都是清淨層面,安住於清淨剎土中,及展現在清淨業力眾生之前。當我們講到「清淨剎土」時,常常人們會有一種概念,覺得所謂「剎土」是虛無飄渺的,對於其到底存在與否?因此不免心存懷疑,例如講到極樂世界、清淨剎土時,對我們來講實在太難以捉摸,而有產生懷疑心。
其實這懷疑心是大可不必的,因為極樂淨土無非就是「菩提心」的自相展現,就例如煩惱展現為六道的痛苦景象、嗔心的自相展現為地獄景象,惡鬼就是有強烈的貪心所展現,強烈的愚痴自相就展現為畜生道,三惡道無非就是貪瞋癡煩惱的具相展現。
菩提心展現的就是清淨自性本質,世界上有不同人種、國家,有些非常幸福安樂,有些人特別痛苦等,若去詢問快樂及痛苦等不平衡的原因,痛苦無非就是由於貪嗔痴的自相展現結果。既然如此,相對面的慈心、悲心、菩提心自相,展現出來的,就是清淨和樂的面目。
從小層面來講,若自己心中具有利他心、寧靜,可以給家庭帶來和樂,這道理就說明了,心的功德可以展現於外在世間上。佛展現於清淨眾生和不清淨眾生面前的共同面貌,就是化身。可以說一切眾生都是佛陀化身層面。「化」的意思有兩種,第一為「不真實」,第二是「非拘泥於一格」來瞭解,也就是應化、變化。
為何說是非真實?因為實際上一切眾生並非真正實有,有情的心性為佛,因為緣起之故,而有業和煩惱,因此生於六道,但心性本為佛,目前這種暫時外相,並非眾生的真實化身,道理就是如此。
「化」表示我們所見到的外相,並非真實存有,當我們能如實了知,六道眾生內心的清淨本質,並非我們所見的煩惱面貌,這些煩惱都只是暫時性的,眾生心性本質就是佛,且透過修道,確實能夠成就佛果。
就如同冰有能夠融化的可能,因此我們才會說六道眾生的本質都是化身,都有成佛潛能,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衝突、叫罵,會懷疑到,若說眾生都是佛,那這些現象到底什麼道理?
其實若我們仔細去看待,所有有利於眾生的事物,都是佛陀化身,無一例外,如同天上的雲及降下的雨,而除了人道中的佛陀外,六道中還有其他種種不同示現、來接引其他眾生的化生,例如動物道中的佛陀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例如動物界中也有佛陀化身,例如螞蟻窩中也有階級性:蟻王、大臣等,這當中也有能透過動物身軀,來引導眾生的方法,這就是佛陀示現六道不同化身,來接引眾生的種種方便。
世間有許多不需要外力、自然可成就利益眾生之事物,如同太陽、月亮、天空、森林等等,實際上都是佛陀的示現化生,這就是我們在文中所講「清淨法界加持力」的意思。這樣清淨法界加持,配合外在緣起和因果,能展現真正饒益有情眾生、展現利益眾生結果。
以菩提心為因,以修道為助緣,就能現前暫時增上身和究竟決定勝。這樣的暫時人天果報及究竟成就之佛果等一切果,都是由菩提心為因、最終而成就之果。
因此我們應該曉得,我們的心在暫時面目上,有清淨不清淨層面,但本質都是佛,因此說「所有眾生都是化身」。
我們作為六道有情眾生,都已經擁有佛陀的功德,透過修道,就能夠究竟現前此功德,這是大家現在就已經共同具足的。
因此強調「化身」的「化」,有一種虛假性,而非自然而然的本性,要從此方面加以理解,就如同若能夠看到一杯水,提醒自己原來佛陀自性就是慈愛,這樣事物佛陀的化身。
以上就是法、報、化三身道理。體性身是可以修正透過修正、了悟自心心性,這是對於「體性身」的瞭解。
同時,我們講到佛陀的「工巧化身」,例如佛像、唐卡、佛畫,都是佛陀化身,有些人會認為到,這些不過是一種物質,怎麼能說是化身?但由銅、泥、陶所塑之像,是能夠行持佛的利生事業的工巧化身,我們說佛陀的法身和報身,就如同虛空以及虛空中的地、水、火、風等大種,在有信心虔誠心前提之下,法身和報身也能如前述工巧化身之形式,來行使饒益眾生之事業力。
對於業力清淨者,佛陀能直接以工巧化身之法,確實是能夠直接行持利益事業的,例如有人業力清淨,能夠看到佛陀講話,如同親見佛陀一般親見,賜與教法,是否這些人非常了不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是否有此經歷、有此狀況,完全觀待於心中蓋障染污是否清淨,如果能夠清除心中蓋障染污的話,這些情況都是會發生的,不是只有特定的人。
我們在看待工巧化身時,就如同失明的孩子看不到母親,但母親仍是對他關愛有至,當他若能去除失明問題,就能夠親眼見到母親慈愛。我們如何要去除如同障蔽雙眼的染垢?就要透過慈悲力量。
如果你能通達此道理,即便非常小的佛像、佛卡,實際上都有非常高的重要的性,例如只有一尊拇指般大小佛像,不論是觀音、至尊度母,無論何種材質,都能夠產生很大利益眾生事業。
為什麼呢?因為供奉者會視其當為真實本尊諸佛,進行供養供養之事,因此供養的行為,也可以成為去除我執之力量,就能為此人帶來非常廣大利益。
因此即使是非常小的小佛像,也有很大利益,若能當成真佛看待,就能有助於我們減少我執,並讓我們進一步去瞭解諸佛的自性本質。
這就是諸佛菩薩讓我們直接培養福德的方式,直接帶來福德,即使我們好像是雙眼失明的孩童,一般去不懂看待諸佛大悲功德,但諸佛的大悲加持威德力,仍是無處不在的。
我們現在無法體驗,就如同有兩孩子,不論失明與否,母親的愛都不會有分別,只是失明孩子無法親眼見到母親的慈愛一樣,而若對於正常視力者,就可以完全看到母親的慈愛。
當我們曉得所謂佛像、所謂「工巧化身」的真正意義,就可以了解他們是不可思議的資糧田、福田,那怕對資糧田只是供養一朵花,就可以如同對真實本尊、佛陀獻供、獻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