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持

 第八世噶千仁波切於萬里禪修園區給予上師相應法的教授, 此法出於大印五支道的不共四加行的上師瑜珈

 

時間:2015425日下午兩點

授課上師: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中文翻譯:張昆晟

 

 

今天下午要和大家講上師相應法修法儀軌,也可以參考法本,此法屬於外的上師儀軌修持、道的上師瑜伽,大家看儀軌看可看到梗概,內的上師瑜伽就必須認識上師的功德。

 

 

 

而當我們修持上師瑜伽時,心中不是為了獲得證悟、而將證悟當成目標,而是曉得上師就是僧寶,如同上午所說,上師就是總集三寶,外在是佛寶,法教是法寶,內心就是佛。

 

 

 

就此角度而言,一切僧眾都是良善的,一切僧眾、善知識中,有許多上師有此功德,有些上師是轉世祖古,有些上師雖未有轉世頭銜,但有此功德,例如依怙主竹旺仁波切,就如此具備慈心、利他之心、愛及安忍。

 

 

 

接下來延續別解脫角度來說,上師總集佛、法、僧三點,依理成立,身份為僧眾、善知識,符合僧眾條件,而上師的內在心的功德帶有慈悲心、菩提心,口中所宣說的都是關於業力、因果正法道理,通曉道理,因此就是「法」,如同怙主吉天頌恭所言,當知上師即是「佛」,無非佛的三身總集。

 

 

 

從佛法角度而言,六道眾生都可被看待成三身中的化身,在清淨剎土中,佛身可以安立為法身、報身,而六道一切總集,屬於佛的總集化身層面,眾生心性本為佛的道理,是佛語當中就已清楚說明的。

 

 

 

心性如同一碗清澈的水,不去動搖時極其清澈,有外在力量時就變得污濁,例如加入「我執」就產生渾濁情況,這就是「我執」和「利他」之心差別,一切眾生本質都是「佛」,從共同點上去看,就不會有「我是佛教徒、你是外教徒」等區分,一切分別妄念將會滅盡。

 

 

 

接著從密咒實修者角度而言,應當看待上師為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

 

 

 

前面從別解脫、菩薩乘角度而言,看待上師為三寶總集,別解脫與菩薩乘是看待上師為具足如是功德力量者,依於道而修持,遣除障礙,未來將會現見佛果,這是別解脫與密咒乘對於上師善知識的認識。

 

 

 

進一步講到密咒乘角度來說,上師身就是三根本中的上師,上師語為三根本中之本尊,上師意為空行。如何說上師身就是三根本中的上師呢?因為上師傳授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灌頂,灌頂後讓我們能夠依照其教法修學,進一步讓我們能進入本尊法門後,生起次第禪修,進而瞭解外在身為顯空雙運、語為樂空雙運和意為覺空雙運的道理,進一步能夠從此通達究竟的佛果。

 

 

 

由於身和語展現此代表,因此說身是上師、語是本尊,意是空行。

 

 

 

在上師傳授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時,會傳授不落入有邊及空邊之勝義大樂,這是般若教法中最主要主題,而此主題在密法中,會透過「表示」、「象徵」、「內在意義」來加以了知。

 

 

 

有些人不曉得此道理而修持上師心意、也就是空行道理時,會看到密法中有一些佛父佛母形像,例如普賢王如來雙身像、金剛持雙身像等,有些人會帶著妄念而看此修法,而產生懷疑心,這是因為不正確的認識「表示、象徵、內在含意」這三方面。

 

 

 

此處並非在表現輪迴中世俗男女情愛,實際上不是,只是作唯一種引介,是作為象徵手段、象徵內在意義。此表示之意就是「顯空無別」,表示究竟法性的本性為樂,作為佛父,為表示法性的究竟自性為空,是為佛母,表示空,要表示樂空雙運無別之不變大樂,故以此方式讓行者更易於瞭解。

 

 

 

透過這樣圓滿自性的瞭解,我們可以了解究竟圓滿的果,就是金剛持佛的三身境界,從心意來講,是法身如虛空,從語言和心意來說,語言如報身、身就是化身。如此心意本質是無有任何遷轉的大樂,在我們心中本來具足。

 

 

 

因此「表示方法」是佛父佛母,「具體象徵」表示樂空雙運不變,而「內在最終意義」就是讓我們曉得內心本質是無有遷轉的大樂,這就是究竟能夠達成佛果。

 

 

 

從究竟角度來講,要瞭解密法是從表示「象徵」「象徵」、「內在意義」這三方面去傳達。例如佛父佛母是象徵,表示大樂,內涵是讓我們曉得離於二執之後,就能見到法身。

 

 

 

我們現在是見一切萬法都是在二執之下去看,不論是大圓滿傳統去禪修,或大手印傳統去觀,談的都是離於二執之心。也就是當我們的心性中具備無二之智慧,是超越能所對立性的。

 

 

 

所謂「成佛」,無非是拋去、清淨了「能/所」對立的二元執著。這樣的心性本質如同虛空一般,我們曉得,透過密法之方便,加以實修,去瞭解透過密法修持,能生起大樂,這密法的究竟大樂,內在意義是超越凡俗分別念之後的無二智慧,此無二智慧的前提下,我們說一切顯現都是佛父,一切空分都是佛母,以此作為象徵。

 

 

 

當我們說文殊菩薩為何拿利劍?此利劍是要殺人嗎?當然不是的,此利劍代表運用利劍展去二元對立執著,我們目前都困於二元對立的泥沼中,以智慧通達無二性,就能破掉這樣二元執著的網。

 

 

 

因此這把劍就代表在般若智慧中,是無二的。通達這樣象徵、表示、內在意義之後,才會知道密法談這些道理。若僅僅從表面形像去解釋,可能會讓人產生誤會,但若你說終極的果為何,誤會就會變小。

 

 

 

因此,可以從暫時方法、修行道理及最終無二的果、無二智慧這三方面去討論,這樣去理解,較為穩當。而上師帶領我們了悟此智慧,因此就是三寶總集,就是三身總集,對我們具有真正大恩。

 

 

 

如果我們具有恭敬心、虔誠心去看待上師即是真佛,必能得到上師內心的功德。我們說「上師就是真佛」,並不是說要將上師外在看成是佛,而是說上師內心具足如來藏功德層面去瞭解,進一步上師具有菩提心、具有大悲雙運的精華,透過對於上師的虔誠恭敬,我們的我執將會去除,而成就佛果。

 

 

 

因此說依止上師善知識是如此重要,如同前面所講,初學者要看待上師為三寶總集,而密咒乘要看待為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最終果要看上師就是佛的法、報、化三身總集,以此方式來修持上師瑜伽。

 

 

竟的「果」就是佛的本性,也就是法、報、化三身,是本自俱足的自性,這樣的層面可以說有空的層面、明的層面和大悲的層面。心性空的層面如同虛空,但不是空空如也,是空而明、明而空的,是明空雙運的自性。

同時,亦稱為「顯空雙運」,「顯分」就是佛父、「空分」就是佛母,也就是在空的本質中,並未丟失明性和空性。

因此我們說顯空雙運,若你能夠確切認識這一點,就知道究竟了義無有遷轉之大樂、是無有遷轉之金剛持,若你修得是勝樂金剛法門,所謂「勝樂」、「上樂」就是意指如此顯空雙韻、明空雙運之自性。

當我們通達此點中,就會知道原來我們心的自性本質中,「明」就是佛陀報身,「空」的本質,就是佛陀報身,這兩點是雙運一體的,因此可以展現出對眾生的無緣大悲。

而由於眾生對於「明空雙運」是不能理解、了悟的,我們對於這樣無法了知「明空雙運」道理的眾生,產生無有條件的、無以言喻的大悲。以上所講一切,就是我們內心中本俱的,而此無緣大悲是週遍於一切處,而我們要瞭解到,為何我們現在不能看清本來面目?就是因為根本上的無明使然。

由於無明的緣故,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產生很多業和習氣,現在為了要逆轉局勢,因此要從「四轉心」法開始著手,然後依次修持皈依、發心、上師瑜伽,這修都是有其必要性,透過些方式,我們可以逆轉無明的這條道路。

我們就是希望透過修法實踐教法,而能了悟內心,要知道透過此了悟,能達到如何地步,將能如何了悟心性,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對修行感到疲倦。

整理來說,我們必須好好把握心的體性是空,此空的體性就是法身,心的自性是明,此明性就是報身,而大悲週遍一切處,此面向就是「化身」。

不論哪一層面,實際在上都是在一個心當中,都是本來自足的、無自他分別。從實相上來講,心性都是無二的明空,無有自他分別,心性是唯一,此自性就是雙運的,而此「空」,並非是落入於存在的極端,或落入虛無的極端的。

「明」的自性中就是「空」,「空」的自性就是「明」,若能理解「明的自性為空、空的自性為明、大悲週遍」的道理的話,就能產生真正了悟,當你能有此體悟,並逐漸堅固時,就能達到不遷轉的大樂,我們現在對於大樂的體驗還不穩定,有時有體驗有時則否,最終達到理解此方法,而能達到穩定不遷轉的大樂。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法本55頁,是「上師相應法」修法,此時,我們會觀想上師身為金剛持,不過對於有信心的弟子而言,不需要一定要觀想上師為金剛持形像,可以觀想就是自己所認識的上師形像。

一個有信心、恭敬虔誠的弟子,可以如實觀想,而不需要一定要觀想為金剛持,但須要瞭解,上師心的自性是明空雙運,和諸佛心性毫無差異的。

而且要知道,一切上師和一切諸佛的心性,都是無有差別的,也就是從法身和報身層面來說,是無有差異的,因為他們都是無有偏私,他們的威德力也無產生無任何偏狹性,如同降雨時普遍能普降大地,不會刻意不降雨於哪處。

因此,上師內心當中的威德力如同降雨一般,無任何偏私性,因為他的內心就是空的本質,而與我們產生關連者為上師的色身。

我們透過對於色身的喜好,而蒙得利益,這樣空的本質,上師的內心功德就是具有利他菩提心,就是慈悲心的自性,因此當我們觀想任何一位上師時,就如同觀想所有上師一樣,因此有教法說,觀想一位上師和觀想百佛的功德是相同的。

此原因是由於上師的內心是明空雙運、具足大悲自性,因此觀想一位上師,如同觀想所有傳承上師、一切三世諸佛如來、以及法報化三根本總集一樣,因為他們在心性上毫無分別。

因此不論你修持的是哪種教派上師相應法,是寧瑪、薩迦、格魯、噶舉派也好,最終都可以曉得,我們是透過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遭遇,和他們色身產生關連,但最終的追求世界,是藉由此關連而產生信心和信賴,由於我們無法直接見到上師內心的功德,因此藉由趨入與上師之間的聯繫,而體會上師的功德。

而要如何見到上師報身的清淨面貌?就如同中陰教法當中所教授,「於報身剎土當中獲得解脫」,那時就可從上師報身的內在意義去了知。

我們現在由於業與習氣緣故,無法瞭解上師內心,也就是普遍無變究竟大樂的本質,無論如何,我們要從「上師內心具足功德與佛自性」去了知,如果能夠真正從此來瞭解上師,就如同密勒日巴尊所言,我的身體是五大種和合之身,最終是不會死亡的,任何有信心、虔誠心的弟子,我就會在他們面前展現。」

因此若能通達此道理,即使上師示現涅槃,我們也不需要過度憂慮,因為我們瞭解上師的內心就是明空雙運的本性,他是不會消失的。

就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所云:「無來亦無去」,內心本性如同虛空一般,無任何偏剖性,因此無「來」可言,也無「去」可言,這樣的自性就是上師內心自性的本質,就是法身的自性。

 

 

我們應當通達知道,透過修持上師相應法,我們能夠通達自己的心性,就能和上師的法身、也就是心的本質是相同的。觀想上,觀想上師形像時,可以如同是吉天頌恭尊者所教授的,「剎那中圓滿一切」的觀想方式。

 

 

 

用此方式,觀想上師在前方虛空中。訓練時,可以藉由小小圖卡、上師法相作為輔助,如此一來,只要有信心和隊上師的強烈信念,也可以用此「一剎那間圓滿」的方法來觀想上師身像。

 

 

 

如此一來,即使你只觀想一尊上師,其他傳承上師的實修力量也都會不斷圓滿於根本上師之中,因此,觀想根本上師的內心功德時,也可以領受到內在所有傳承祖師的加持,因為一切上師的內在功德都是無二無別的。透過此方法,最終能了悟到,自己的心的本性是和上師無別的,就如同修一法門,而能通達所有法門一樣。

 

 

 

在「上師相應法」儀軌中,會以「吉祥」、「具德」來形容上師,以修持上師相應法而言,「具德」、「吉祥」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具『德』」,是意味「福德」的「妙德」,會擁有福德。

 

 

 

此「福德」從兩層面來說,「自利」者是法身,「利他」者是報身和化身,這樣福德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言,有極其廣大力量,如同陽光具有光和熱,能無偏私照亮一切,有福德者的力量就能源源不絕,薩迦班智達也說道,無福德者,就如同一盞油燈,很容易枯竭。

 

 

 

而有福德與否,取決於自己心態如何。我們能夠培養福德,就如同種子中本來具足花朵的功德,但是否能開花,要具備外在助緣,而這助緣,就是福德的力量。

 

 

 

密勒日巴尊者受到尼泊爾國王迎請時,尊者拒絕了,回答說,「他算什麼王者?」其他人問他說,這樣一個國王給你貧窮者改善生活,尊者回答說,「他不是王者我才是王者,因為我是真正心中擁有國政者」。

 

 

 

當一人內心當中擁有完整的佛法功德時,就是所謂「福德」。

 

 

 

馬爾巴大師坐下有許多高徒,其中最為殊勝者,如同心子般馬爾巴尊者曾言,密勒心中有佛陀教法命脈,這些教語都是我們現今仍可以看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之所能有此廣大福德,是如何而來?來自於生生世世不斷培養利他、幫助他人,而獲得的結果。

 

 

 

因此所謂具德上師的「德」,就是「福德」、饒益眾生的功德,也就是慈心、悲心,帶給眾生快樂,這才是真正眾生福德。

 

 

 

給非常貧窮乞丐一萬元固然很好,但比起拿到錢的內心雀躍,真正能幫助對方者,是讓對方瞭解業力因果,生生世世業力因果道理,過去、未來如何發展慈心悲心的好處、業力因果如何運作等,介紹「一切苦因來自於我執煩惱;一切快樂的因來自於安忍和慈悲」,認知到修持慈心、悲心和安忍的價值所在,而去放棄過去卑劣行為,累積善行而為自己帶來人天果報,這樣會比展現於財物的福德,更為有效。

 

 

 

一萬元的財會很快用完,可能被拿去喝的大醉睡一場就用完,福德也就相應的結束了。因此若能知道如何造作快樂的因、捨棄罪業之道,就能獲得廣大利益、獲得廣大福德。

 

 

 

我們仔細去思考,會發現上師為我們引薦教法內容,因此具有廣大恩德,引薦慈心悲心方面,讓我們瞭解推己及人、慈心悲心、安忍道理,而能用在人際關係中,對自己父母、兄弟姊妹及一切如母眾生,「未生起者令生起、已生起者不退失輾轉增上」,令他們能從慈心、悲心來驅入教法,最終藉由菩提心而不斷輾轉增上,最終通達法、報、化究竟之果。

 

 

 

從「菩提心未生者」,分為三種修行層次,最終為佛果。這就是中陰教法當中,獲得報身解脫的相關道理。而從「菩提心輾轉增上」的道理而言,上師具備此慈心悲心功德,因此說是「具德」,我們是希望藉由上師的引薦,而獲得上師的慈悲功德,而不是為了獲得上師色身。

 

 

 

若執著於上師色身的追求,會產生很多錯誤,要將心專注於禪修慈心、悲心、業力因果道理,來最終通達上師的心,而不要老是挑上師毛病,因為若當你專注於負面的觀察,最終連佛陀都會被你發現過失,何況是善知識?上師有無問題,最終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我們去追毛求疵。

 

 

 

要將心專注於上師的慈心、悲心功德上,要瞭解此慈心悲心就是真實的福德,以此滅除我執,才能通達真正的果。

 

 

 

當我們未能通達實義時,就如同冰塊一樣,若無菩提心,對於「空性」的了悟也會僅流於紙上談兵。若能以菩提心來培養內心相續,會因此感激上師,這就是獲得上師內心功德,反之,若僅流於表面的追逐上師色身,而因此與人產生種種衝突與嫉妒等等行為,這都不是我們需要的

 

 

「吉祥上師」解釋完後,接下來是「四身自在」,在55頁下方,「四身」和「三身」可以配合起來解釋:在法、報、化三身之外,「自性本性」就是「體性身」,透過修持,我們可以認識自己心性,並透過此獲得證悟,可以了解到,上師具足本智自性,不論是三身或四身都可以。

 

以三身而言,佛陀法身和報身都是清淨層面,安住於清淨剎土中,及展現在清淨業力眾生之前。當我們講到「清淨剎土」時,常常人們會有一種概念,覺得所謂「剎土」是虛無飄渺的,對於其到底存在與否?因此不免心存懷疑,例如講到極樂世界、清淨剎土時,對我們來講實在太難以捉摸,而有產生懷疑心。

 

其實這懷疑心是大可不必的,因為極樂淨土無非就是「菩提心」的自相展現,就例如煩惱展現為六道的痛苦景象、嗔心的自相展現為地獄景象,惡鬼就是有強烈的貪心所展現,強烈的愚痴自相就展現為畜生道,三惡道無非就是貪瞋癡煩惱的具相展現。

 

菩提心展現的就是清淨自性本質,世界上有不同人種、國家,有些非常幸福安樂,有些人特別痛苦等,若去詢問快樂及痛苦等不平衡的原因,痛苦無非就是由於貪嗔痴的自相展現結果。既然如此,相對面的慈心、悲心、菩提心自相,展現出來的,就是清淨和樂的面目。

 

從小層面來講,若自己心中具有利他心、寧靜,可以給家庭帶來和樂,這道理就說明了,心的功德可以展現於外在世間上。佛展現於清淨眾生和不清淨眾生面前的共同面貌,就是化身。可以說一切眾生都是佛陀化身層面。「化」的意思有兩種,第一為「不真實」,第二是「非拘泥於一格」來瞭解,也就是應化、變化。

 

為何說是非真實?因為實際上一切眾生並非真正實有,有情的心性為佛,因為緣起之故,而有業和煩惱,因此生於六道,但心性本為佛,目前這種暫時外相,並非眾生的真實化身,道理就是如此。

 

「化」表示我們所見到的外相,並非真實存有,當我們能如實了知,六道眾生內心的清淨本質,並非我們所見的煩惱面貌,這些煩惱都只是暫時性的,眾生心性本質就是佛,且透過修道,確實能夠成就佛果。

 

就如同冰有能夠融化的可能,因此我們才會說六道眾生的本質都是化身,都有成佛潛能,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衝突、叫罵,會懷疑到,若說眾生都是佛,那這些現象到底什麼道理?

 

其實若我們仔細去看待,所有有利於眾生的事物,都是佛陀化身,無一例外,如同天上的雲及降下的雨,而除了人道中的佛陀外,六道中還有其他種種不同示現、來接引其他眾生的化生,例如動物道中的佛陀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例如動物界中也有佛陀化身,例如螞蟻窩中也有階級性:蟻王、大臣等,這當中也有能透過動物身軀,來引導眾生的方法,這就是佛陀示現六道不同化身,來接引眾生的種種方便。

 

世間有許多不需要外力、自然可成就利益眾生之事物,如同太陽、月亮、天空、森林等等,實際上都是佛陀的示現化生,這就是我們在文中所講「清淨法界加持力」的意思。這樣清淨法界加持,配合外在緣起和因果,能展現真正饒益有情眾生、展現利益眾生結果。

 

以菩提心為因,以修道為助緣,就能現前暫時增上身和究竟決定勝。這樣的暫時人天果報及究竟成就之佛果等一切果,都是由菩提心為因、最終而成就之果。

 

因此我們應該曉得,我們的心在暫時面目上,有清淨不清淨層面,但本質都是佛,因此說「所有眾生都是化身」。

 

我們作為六道有情眾生,都已經擁有佛陀的功德,透過修道,就能夠究竟現前此功德,這是大家現在就已經共同具足的。

 

因此強調「化身」的「化」,有一種虛假性,而非自然而然的本性,要從此方面加以理解,就如同若能夠看到一杯水,提醒自己原來佛陀自性就是慈愛,這樣事物佛陀的化身。

 

以上就是法、報、化三身道理。體性身是可以修正透過修正、了悟自心心性,這是對於「體性身」的瞭解。

 

同時,我們講到佛陀的「工巧化身」,例如佛像、唐卡、佛畫,都是佛陀化身,有些人會認為到,這些不過是一種物質,怎麼能說是化身?但由銅、泥、陶所塑之像,是能夠行持佛的利生事業的工巧化身,我們說佛陀的法身和報身,就如同虛空以及虛空中的地、水、火、風等大種,在有信心虔誠心前提之下,法身和報身也能如前述工巧化身之形式,來行使饒益眾生之事業力。

 

對於業力清淨者,佛陀能直接以工巧化身之法,確實是能夠直接行持利益事業的,例如有人業力清淨,能夠看到佛陀講話,如同親見佛陀一般親見,賜與教法,是否這些人非常了不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是否有此經歷、有此狀況,完全觀待於心中蓋障染污是否清淨,如果能夠清除心中蓋障染污的話,這些情況都是會發生的,不是只有特定的人。

 

我們在看待工巧化身時,就如同失明的孩子看不到母親,但母親仍是對他關愛有至,當他若能去除失明問題,就能夠親眼見到母親慈愛。我們如何要去除如同障蔽雙眼的染垢?就要透過慈悲力量。

 

如果你能通達此道理,即便非常小的佛像、佛卡,實際上都有非常高的重要的性,例如只有一尊拇指般大小佛像,不論是觀音、至尊度母,無論何種材質,都能夠產生很大利益眾生事業。

 

為什麼呢?因為供奉者會視其當為真實本尊諸佛,進行供養供養之事,因此供養的行為,也可以成為去除我執之力量,就能為此人帶來非常廣大利益。

 

因此即使是非常小的小佛像,也有很大利益,若能當成真佛看待,就能有助於我們減少我執,並讓我們進一步去瞭解諸佛的自性本質。

 

這就是諸佛菩薩讓我們直接培養福德的方式,直接帶來福德,即使我們好像是雙眼失明的孩童,一般去不懂看待諸佛大悲功德,但諸佛的大悲加持威德力,仍是無處不在的。

 

我們現在無法體驗,就如同有兩孩子,不論失明與否,母親的愛都不會有分別,只是失明孩子無法親眼見到母親的慈愛一樣,而若對於正常視力者,就可以完全看到母親的慈愛。

 

當我們曉得所謂佛像、所謂「工巧化身」的真正意義,就可以了解他們是不可思議的資糧田、福田,那怕對資糧田只是供養一朵花,就可以如同對真實本尊、佛陀獻供、獻花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ng62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