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上師語錄 (35)
- Jul 22 Wed 2015 16:35
令於三寶生信祈願文_色達年龍上師父母 掘藏
- Jul 07 Tue 2015 15:15
懷業祈禱文釋_第三課_索達吉堪布
- Jul 07 Tue 2015 15:09
懷業祈禱文釋_第二課_索達吉堪布
- Jul 04 Sat 2015 19:34
懷業祈禱文釋_第一課_索達吉堪布
- Jul 04 Sat 2015 19:06
懷業祈禱文(大自在祈禱文)逐句意解
懷業祈禱文(大自在祈禱文)逐句意解
- Jun 21 Sun 2015 13:47
噶千仁波切 加持成就之源:上師瑜伽
- May 21 Tue 2013 16:54
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索達吉堪布2013年5月5日 網絡開示
- Apr 30 Tue 2013 11:18
宗薩欽哲仁波切撰寫之儀軌: 以工作為修行:三殊勝之應用
- Apr 30 Tue 2013 11:14
宗薩欽哲仁波切: 給所謂「金剛乘」弟子的社交網站行為準則
- Apr 30 Tue 2013 11:05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五肉五甘露的釋疑(轉載)
- Dec 30 Fri 2011 15:43
日常生活中的禪修--聽列諾布仁波切(轉載)
欲藉修行而達到開悟成佛,就需相信吾人的心本具佛性。 此為大乘佛法,而非小乘佛法。 任一對大乘佛法有信心的行者,就需相信ーー在吾人心內含藏著佛性。 然僅只相信吾人的心本具佛性是不夠的,因為,目前吾人本具的佛性是隱而不彰,處於昏睡狀態。 因此,為了要喚醒佛性,我們必須對那已達圓滿正覺的佛、法、僧三寶像釋迦牟尼佛和蓮花生大士等要有信心。 藉著對一切諸佛精髓總集的釋迦牟尼佛和蓮花生大士的虔誠心與信心,我們得以開啟吾人本具的佛性。
- Dec 30 Fri 2011 15:40
聽列諾布仁波切1997年4月29~30日台北圓山飯店開示(轉載)
對仁波切所講的佛法或告訴你的修行要有興趣,如果你沒有興趣最好就不要接受他的法教,一旦你接受某位上師或喇嘛的法教後,你就跟他結上了法緣,跟他之間就有了三眛耶戒。有了三眛耶戒之後,你就必須遵照他的指示,他告訴你怎麼去禪修,怎麼樣觀想,怎麼樣修行,那你最好是照著他告訴你的話去做。你不要判斷他是好是壞,他什麼地方做的對、什麼地方又做的不對。不要起這些念頭,如果你起了這些念頭,你會產生很多很多的概念,很多很多的成見,將會造成你在修行上很多的障礙。
- Sep 02 Fri 2011 16:32
梭巴仁波切開示: 用菩提心工作 (轉載)
你應該用所有的心力來培養普世責任感,一天二十四小時,從早到晚都要盡己所能。「我對其他無數有情眾生的安樂負有責任;我生命的目標就是要帶給其他有情安樂。」早晨懷著這種態度起床,懷著這種態度、責任感穿衣服:「我對一切有情的安樂負有責任,他們的安樂取決在我。」要知道這真是你生命的意義。用這種態度穿衣服,用這種態度盥洗,用這種態度吃早餐,用這種態度去上班。
- Sep 02 Fri 2011 14:44
大寶法王開示: 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轉載)
- Sep 02 Fri 2011 14:25
秋竹仁波切:如何布置佛堂 (轉載)
- Aug 05 Fri 2011 15:47
蓮師剎土雲遊記 (轉載)
- Nov 09 Tue 2010 16:15
佛法概要-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轉載)
佛法概要-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佛教是什麼?佛教是哲學?還是宗教?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大家都犯了將文化與佛法混為一談的錯誤,其實文化與佛法並不相同,如果把文化譬喻為茶杯,佛法就是茶。喝茶需 要茶杯,但喝完茶後,就不再需要握著茶杯。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類有限的智慧所發展出來的,是人造的,但佛法並不是人造的。當然,就相對的教法來看,它是由佛所說的,可是由絕對的教法來看,佛法不是佛說的 。 這個時代,大家只在乎文化是什麼,而不在乎佛法是什麼,就像人們在乎茶杯,而不管茶的內容,所以大家探討紅帽系、黃帽系如何做大禮拜,盡把重心放在人們所創造的事務上 。 在日本,我們看到眼睛細細、肚子大大的佛像;在印度,看到腿長、身體長、鼻子挺挺的佛像;在阿富汗,看到有鬍子、有胸毛的佛像,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做的佛像最接進實相。真正的佛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除非他自己已經成佛。當然,佛也沒有告訴我們,他決定要像日本的佛、印度的佛、還是阿富汗的佛。所以,不要這麼在乎文化的差異,雖然文化可以幫助我們,就像茶杯可以讓我們喝到茶一樣,但更 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不是一種宗教?一般的宗教相信宇宙存在一個創造者,以此來檢視佛教,正如一些佛學大師所言,佛教並不是宗教。雖然,佛教徒相信有神,但神也是六道輪回的一種型態;神,並不是創造者。不管是小乘、大乘或金剛乘,都相信 宇宙是由眾生業力扭結而成。 那麼佛法是不是一種哲學呢?哲學是由人類智慧所創,以此定義來審視佛教,佛法也不是哲學。那麼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佛的教法,包括一切究竟的真理。若不瞭解佛法的真義, 每天只是念誦、修行,就不算真正跟著佛的教法而行。 一般人以為,學佛是一種自外於日常生活的狀態,這是錯誤的。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把生活真實狀況說出來的教法。因為我們不瞭解實相,即使修行了很久,也沒有修成;就像我們修財神,修了半天仍然貧窮;就像我們灌了上千個頂 ,卻沒有培養出一丁點善的品質。 也許我們曾經做了個怪夢,就認為這是受到某種灌頂或加持的結果,如果只是放在心裡,當然沒有關係;但一般人絕對不會把它放在心裡就算了,一定會到處嚷嚷。其結果是讓周遭的人嫉妒,為何只有少數人有此夢境。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在家人”身上,“出家人”亦然。當我們在路上碰到一個瘋瘋顛顛的計程車司機而心生不悅,那就表示以前的修行 對我們並沒有幫助。 另一個問題是時下認為修行一定要設佛堂,然後坐在禪墊上,每天花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修行。或者有些人做“無我觀”,以減輕自己的我執,一上座就想,今天“我”上座、今天“我”做的很好、今天“我”修得很高興,這種 “無我觀”不但不能減少我執,反而會使我執更加堅定。 一般情況是每天都花一個小時修行,用力看著上師,盯著佛像,閉著眼睛專心持咒,但修完之後,就把上師、佛堂關在門後,心中再沒有上師、沒有佛,於是所有的貪嗔癡慢疑都起來了,我們如何認為,一個小時可以對抗其餘的二十三個 小時呢? 當然,在上師面前發菩提心、修行也是很好的。透過這些修持使自己平靜、快樂也不錯,但是,在佛堂外呢?有瘋瘋癲癲的計程車司機、有壞人、有和我們吵架的人,種種狀況無 不刺激我們升起忿怒的情緒。 所以,一個人應該對我們周遭的事務敏感、關心,應該有好的發心(菩提心),應該是出於自發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自發的去做任何事,我們像個小孩,被父母、被社會影響,被人用湯匙一口口餵食長大。就像大家高高興興地“一起”吃飯,這是代表一個好的社會,應該一起用餐。但有什麼理由告訴我,為什麼大家可以“一起”用餐,卻不能“一起”上廁所?在社會的觀念裡,身為一個紳士淑女就是如此行事。所以我們依照“定律”生活,接受社會的規範,從未以自己的方式來決定前途,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受到眾人影響,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見容於社會中。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 欺騙。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應世出生,他選擇誕生在印度的第二個階級——皇室,以獲得度化眾生所需要的尊敬與地位。當他出生時,有一位星相算命家預言:“此兒若能從塵世中出離,將成為佛;若留在塵世中,將成為萬王之王(king of the king)”。國王為了避免釋迦牟尼佛拋棄王位,用盡各種方法欺騙他,當然釋迦牟尼佛還是發現了人生的苦,亦從車夫口中得知,即使貴如國王也不可能避免老病死。這使釋迦牟尼佛產生強烈的出離心,當夜便捨棄一切離家苦行。最初他追隨印度苦行僧的教法歷經許多苦修,後來發現這樣下去不行,才到菩提迦耶,最後在菩提樹下得證成佛。成佛後,釋迦牟尼佛並不希望將此體悟宣揚(有些教法無法以言語描述),希望繼續在定中修行,在帝釋天王與大梵天王的祈請下,釋迦牟尼佛才在鹿野苑傳下了第一個教授(佛陀共有 三次傳法)。 佛陀所宣說的第一個教法就是——“要知道痛苦”,這是非常重要的教授,可惜現在有許多人都不重視它,只對大圓滿、大手印及金剛乘所作的廣告有興趣。瞭解痛苦,是一切佛法的基礎。為了離開這痛苦的六道輪回,才有修行佛法的必要,這就好像犯人知道監獄的痛苦,想離開是一樣的。如果不覺得監獄是痛苦的,就不會想離開,而我們就是身在輪回 的監獄裡。 四加行也是要我們知道痛苦、瞭解痛苦。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錯將痛苦當成快樂,如果我們檢視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不管是地位、權力、金錢、豪華或奢侈,其實沒有一件是快樂的。苦有三種,苦苦、行苦、壞苦是最大的痛苦,只是我們不瞭解;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無齒無發,在地上爬來爬去,長大之後擁有年輕、美麗與健壯,老了以後皺紋滿布、頭髮稀疏,這些事都變了,我們卻還以為自己跟以前一樣。為什麼會忽略這些痛苦?因為我們有野心,以為自己有朝 一日可以不再痛苦。 真正的情況是,痛苦不斷,想除掉痛苦的心也不止,然而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們對於死亡的認知上,當我說“希望明天能見到各位來參加法會”時,大家都理所當然地應允,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今晚我們不會死,但我們憑什麼認為明天還會活著?在我們的周遭,有許多足以致命的因素。當因緣成熟時,一張紙也可以殺人,甚至是那些我們可以維持生命的東西,在適當的時機,同樣也可以奪人命,食物、空氣、水亦是如此。在這個瞬間,有很多人正在生死邊緣掙扎,有些人快渴死了、有些人快淹死了;有些人正處於快樂、有些人正處於痛苦;有些人正以數百萬元換取少許的食物、有些人正以數百萬元從事減肥,而你無法告訴我,是節食痛苦,還是饑餓痛苦。其實,兩者皆痛苦。 問與答 問:四加行是消除業障,還是為了增加修行的痛苦? 答:以歷史的觀點來看四加行,佛從沒有教過四加行吧!密勒日巴也沒有修過四加行!許許多多大成就者,像帝洛巴、那洛巴也沒有修過四加行。雖然他們都沒有真正修過四加行 ,但他們確確實實做過上千次的加行。 “加行”是什麼?是忍耐。使人堅定是很重要的,在理論上,一切都是本性清淨,無差別的。這在口頭上談得容易,但實際上我們並未真正去瞭解。如果我們用頭去撞牆,即使不小心撞到了,也會原諒自己。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會有敵人?因為有我,如果世界上沒有我,就不會有一個“我”的敵 人存在。就像撞牆頭會痛,是因為我們有頭的緣故。 加行就是訓練我們的堅持、忍耐。喜歡的就去做,那麼和我們以往所造的業有什麼不同?喜歡殺人就去殺人、喜歡追求感官快樂就去追求、喜歡灌頂就去灌頂、不喜歡這個上師就趕快換一個上師,所以我們常說這是“以前的”,以前的上 師、以前的丈夫、以前的太太、以前的女朋友……。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被寵壞了。對一個這樣被寵壞了的自我,難道不應該去調整、不應該去忍耐嗎?這就像一頭牛站在懸涯邊,因為無知而不知閃躲走避。當我們告訴它種種危險牛聽不懂,所以不會走開。但如果我們鞭打它,牛就會走開,這就是忍耐的重要。現在的問題是,對許多人來說,修四加行是一件挺愉快的事,而且大家還把它視為一項運動,可以減肥、可以鍛煉胸肌,可以降低膽固醇、可以防止高血壓,做完一百個大禮拜會讓人感到身心舒暢。如果是以這樣子的心態來修四加行,即使修一百萬次,也不算是加行。 問:在哪裡訓練忍耐? 答:忍耐是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如果我看你很喜歡做大禮拜,不喜歡靜坐,那麼我會要你靜坐,一個大禮拜也不讓你做。現代人的悲哀是,上師和弟子之間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互相觀察,所以上師並不知道弟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 問:忍耐是為了消業障? 答:是的,忍耐是為了消業障。消什麼業呢?就是清淨那個被寵壞的心,清淨那個想做大禮拜的欲念。從印度大成就者的傳記可知,帝洛巴從沒有教那洛巴四加行,帝洛巴是個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叫那洛巴去城裡偷湯,那洛巴遵守上師的命令,結果被人逮到,給狠狠的揍了一頓,回到上師處所,也因為沒有偷到湯,又被上師狠狠揍了一頓。帝洛巴不像我們一樣,給那洛巴上千個灌頂、上千個教法,他只是給他上千個苦行,訓練他的忍耐。忍耐(堅定)是以不同的形態 出現的,對一個人有意義的忍耐,對另一個人未必有用。 問:如果上師不在身邊怎麼辦?怎麼判斷該不該忍耐? 答:上師不在身邊,就是一種要忍耐的狀況。 什麼是“上師”?上師就是告訴你本來面目的人。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和結婚不一樣(倒有點像戀愛),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上師和弟子間該如何如何。上師和弟子間有宿世業力的牽引。如密勒日巴尊者在跟隨瑪律巴之前,向卓千喇嘛學習,他是一個教大圓滿的上師。他說“這是最殊勝的法,如果你早上聽聞,就可以早上成就,如果你晚上聽聞,就可以晚上成就,如果你是最上根器的弟子,你可以在聽聞的當下成就”,他給過密勒日巴這些重要的法,可是密勒日巴從山洞中修行回來卻沒有太大的覺受。當他告訴卓千喇嘛這個情況時,卓千喇嘛推薦瑪律巴上師,密勒日巴一聽到瑪律巴之名,全身汗毛都豎了起來,這就是一種有緣的示現。最初的相見,瑪律巴是以農夫之姿出現,他要密勒日巴把田耕完、把酒喝完才帶他去見瑪律巴。密勒日巴雖然不知眼前的農夫就是瑪律巴,但他見到農夫時,仍產生樂的覺受。當然瑪律巴並不像卓千喇嘛一樣,給密勒日巴很高深的教授,而是無數的苦行與磨難,經過幾年的折磨都無法動搖密勒日巴對瑪律巴的強烈信心,最後瑪律巴將密勒日巴的自信引出 來,這就是上師。 上師不一定是一位非常高的喇嘛,高低並不能幫助我們成就;上師也不一定得年高德紹,白髮和皺紋也不能幫我們成就;有時候上師會隱沒在一些不可思議的地方,以極卑賤低下的樣子出現。在白教中堪稱是最偉大的傳承之父之帝洛巴,他只是一個漁夫,在別人眼中是一個壞漁夫,因為他老是不等魚死掉就把它們吃掉。薩迦派的傳承之母是畢瓦巴,一個醉鬼。只有到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們是身上閃閃發光的上師 。 問:為什麼上師要示現這些奇奇怪怪的相? 答:有些人認為佛給了八萬四千個教法,不是把人都給弄糊塗了?因為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佛用八萬四千種法門對治。你想想看,如果一個醫生不管你生什麼病,都給同樣 的藥,你會感覺如何? 舉例來說,在對治“貪”的問題上就有許多不同的教法,小乘提出“不淨觀”,大乘在不淨觀上再增加“空觀”,金剛乘提出“無二教授”。以前有一位和尚將不淨觀修得很好,也獲得大家的讚賞。文殊菩薩為了要試探他的功力,便化身成一位非常美麗的小姐來引誘他。最初他不為所動,但他的對手(文殊菩薩)實在太強了,知道各種引誘人的怪招(如果文殊菩薩不知道如何引誘人,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人會引誘人了,因為他是智慧之主),慢慢的和尚把持不住,乾脆站起來跑出去,文殊菩薩也跟在後面緊追。一個不小心,和尚摔了一跤,他心想“完了”,擔心美麗的女子靠近。結果什麼事也沒發生,他緊張地向後看,卻見美麗的女子碎成千片、消失,最後化成文殊菩薩。以小乘的觀點來看,和尚的不淨觀修得很好,但他應再加上“空觀”。金剛乘的教法有些類似,但更微妙;“她漂亮”,是一種概念,“她醜”,也是一種概念,真正的事物是一樣的,不需要去拋棄,也不需 要去攫取,因為所有事物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平等的。 佛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教法。小乘是比較小的車乘,給求自己解脫的人,大乘是比較大的車乘,給求眾生解脫的人,我們無法判斷哪一種教法比較難得可貴?兩種都是佛的教 法,同樣難得可貴,唯一的不同點在於“動機”。 問:生命是如何形成,如何進行的?不同型態的生命從何而 來? 答:我們可以從輪回圖來瞭解。輪回最週邊是由一個死神所控制,中間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佛法相信有不同的宇宙存在,即使在同一宇宙中,也有不同的星球存在,因此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佛來度化眾生,六道中也有不同的佛存在,目前我無法將六道生活 的情況展現在大家眼前。 每一道對明和時間長短的感覺(認知)都不同,例如餓鬼道的眾生對冬天的太陽感到冷、對夏天的月亮感到灼熱;有些動物一輩子沒有看過自己的身體、沒有見過日月;地獄道的眾生則隨時處於火燒、滾水及地裂的痛苦中;修羅道則時時戰鬥與妒嫉之中;天道應該是最快樂的,他們有“全知”的智慧,但心意總是東奔西跑,無法專注,在死亡前七天可知下輩子投生所在而造成極大的痛苦。時間也是一樣,人類的 一年,在地獄道也許只是一天。 要看真實的六道,也許我無法展現;但在心裡,我們都知道它確實存在。印度寂天大師曾說——“六道不離本心”某些人現在很快樂,好像快樂了一整年,但事實上只有一個月得時間。不管在哪一道,都免不了受死神的控制,不要以為死神是有三個眼睛的怪物,因為大家怕死,就把他醜化,所以 我們不會看到有人把死神畫得很美。 在中間有三種動物,分別是豬、雞、蛇,表示生在六道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脫離不了忿怒(蛇)、愚癡(豬)、貪婪(雞)的情緒。此外,還有兩個動機,好的發心,有善業,會投生到善道,不好的發心會造惡業,投生到惡道。在六道中有三善道與三惡道,所謂的善惡與好壞,只是比較上的差別,並不是究竟上的差別,不表示成佛,所以不管是在善道或惡道,都離開不了貪嗔癡的控制。但不要誤會自己是由豬雞蛇變來的,這只是一個象徵。為了表示善道,在右邊畫上白色的部分,為了表示惡業,在左邊畫上黑色的部分,在善業 的部分是頭朝上,在惡業的部分是頭朝下。 目前我不準備談地獄道的情況,因為大家在人道就已經夠苦了。不過一般來說,下面有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共十八個地獄。中間是大威德金剛,有人恨他,稱他為死神、地獄之王,有人喜歡他,稱他為天王。但他什麼也不是,他是每個人業的力量,真正審判你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業在欺騙你。如果有好的業就會生在善道,如果有不好的業就會生在惡道。不過,佛菩薩也很慈悲,會到地獄救度眾生。如果我們的業是由強烈的嗔恨心所引發 的,那麼就會投生到地獄道裡。 問:我找不到心,沒有心? 答:是誰在找心?是誰在感覺? 問:無心是本體,談無心是把心放到另一個主體上? 答:那你現在又有心了? 問:剛才是說對自己無心,但對別人仍有心? 答:你像杯子一樣無心,你成佛就不是你成佛了。 問:對自己無心是不執著,還是因為把心放在眾生上? 答:如果你已無心,又如何將心放在眾生上,為眾生做事?你不能用你沒有的東西去做事,你的第一個問題已經證明你無心了。當有一個概念,一個覺知時,就表示有一個主體在感覺;你沒有耳朵,就無法聽,耳朵是主體,你有耳朵,你就是覺知的主體,所以你可以看到我、聽到我,這就是你的 覺知。你第一次見到、聽到我是在何時? 答:今天見到,昨天聽到。 答:過去你從未聽過我,對你而言,我並不存在,現在我已經二十五歲了,你也已經看見過我了,所以現在你可以揣想我過去的樣子,我的所做所為;甚至你可以認為我是魔鬼,會吸血、傷害人,你也可以認為我是佛,可以加持你、讓你 成佛,但這些都只是概念。 問:現象是真?還是假? 答:我站在你的面前,你認為我是好的壞的、真的假的,都只是你的覺知,真正的我並不會因為這些而改變。超出好壞之上的狀態才叫做空性,現象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那是你給的定義。就像我們認為大便是髒的,但自己的大便卻比別 人的大便香。 問:修行是淨化我們的思想? 仁波切:所以修金剛乘要觀想,觀想我們的身體不淨。你怎 麼做觀想?你觀想過哪些本尊? 師兄答:藥師佛。 仁波切:你現在“看”我,事實上你是在“觀想”我。因為我們有個堅固的念頭,認為這是“看”,這個身體是真實的、可以和他說話、可以觸摸到,但如果你對觀想也同樣用這樣堅固的想法去做,那麼你就可以真正和藥師佛說話,可以 摸到他,以後也不必上醫院了。 問:是不是最後還是要把這些都空掉? 仁波切:對。觀想是把不淨的習慣去掉,如果你是迷信的人,說昨晚床前有個鬼,要請我修法解決,那麼我只會在繩子上吐點口水(其實什麼也沒做),你把繩子帶在身上就可以睡得安穩。為什麼?就是因為觀想有效。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壞的人,慢慢把這種概念發展出來,而不要老是在發展“自我”,這樣就可以轉化出比較好的習慣,最後再把好的及壞的習慣都丟掉。成佛就像一條船,到了彼岸就要離開船,如果一直待在船上,就永遠也無法到岸,所以修法,修到成就之後,就要把這些都放掉。當我們說“佛在定中會知道所有的事”時,我就想笑,佛為什麼要入定?佛從來也沒有 忘記任何東西,為什麼要靠入定來記得某些東西? 問:這是意味著把假的當真來修行,但最後要把真的也否定 掉? 答:修到最後,不管是假的、真的都要放棄。兩者都是又真 又假,既不真也不假的。 問:到一定的境界就要度眾生,趕快結緣? 答:從現在開始就要和眾生結緣。 問:心真一切真,還是在中間的過程一切都是真的? 答:當你沒有心的時候,你根本不必擔心什麼是真,什麼是 假。 問:如何分辨真假? 答:當我們覺得一件事是真的,那只是我們的習慣,一個好夢,很真實,但並不是真的。在夢中你感到餓,吃了東西,你真的餓嗎?你真的吃到東西嗎?等到我們成佛,就會知道現在的一切就像夢境一樣,都只是我們的心和經驗投射出來的,只是一種想像。我們認為佛是最好的,是成就者,在實相中佛和眾生一樣,成就只是讓我們證悟到這一點,讓我們瞭解到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這三 個時態只是眾生的習慣而已。 現在來談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道?當我們在學佛或聽聞佛理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把佛法當成是生活以外的東西。尤其是談大乘或金剛乘,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歸於道,一個人應該把心胸放寬。之前我已經談過文化和佛法的不同,文化把我們的見地變得狹小,向我們常說這是西藏式的,這是中國式的、這是印度式的,這種分類把我們的觀念變得狹窄,當我們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杯子時,就自然會產生好壞的分別 心,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心胸廣闊”。 以前在印度有個修行人是騙子,他的師兄弟都不喜歡他,他難過地哭了起來,當上師問他原因時,他說“因為我說了很多謊話,養成習慣,大家都討厭我”上師回答“其實你說的是真話,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假的,當你說謊話時,反而變成真的”。最後這個經常說謊的弟子也成佛了,因為 他變得更開闊。 我們很少有自發性的行為與思考,大家就像二手車一樣,是個二手人。我們接受文化的教育,很少把心打開,不管我們生在何處,接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我們從生下來就註定要接受別人的概念。我們最主要的問題是“去追尋別人所給的真理”,所以我們想做紳士、淑女,也不過是為了被他人所接受,以便獲得最好的對待。當我們要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要接受別人給的概念,盡力去討好別人。於是問題就出來了,鬥爭、內戰、國際間的戰爭都開始了,因為每個人都要獨立,要自主,但越要獨立的人(國家)就愈得依賴別人。 很多人不肯接受上師的命令,以免過份依賴上師,反而搞錯了,如果真想獨立,我們自然要依賴某個人,為什麼不依賴上師或佛呢?事實上,上師和弟子的關係是使一個人爭取獨立的最重要關鍵,金剛乘的修行者在修上師瑜伽(上師相應)時,最後要把自己的意念和上師的意念溶和在一起,這不是告訴我們,自己和上師是不可分的嗎?在實相中,上師和弟子並沒有分別,在道上我們是非常骯髒污穢的,和上師不 同,但經由這些特別的修持,我們和上師就沒有差別了。 法(或佛法)具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可以被執持,被捉住的東西;一個是可以保護我們的東西。比較好的說法是前者——“執持”,標記法可以指所有的現象或真理,因為任何現 象都具有執持本身的特質。 什麼是真理?別人認為的真理,另一個人不一定認同。“法”如果可以因人而異,那麼法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先談相對的法,再談究竟的法。相對與絕對並不是從哲學的範疇來看,而是從我們的生活基礎來談。如果一個吃迷幻藥的人現在看到滿室的鰻魚(其實是地毯),對我們而言他看到的是相對的真理,因為他使用藥物,這有許多意義在其中,必須非常小心,當我們說這是相對真理時,並不是指他所看到的這些鰻是相對真理,而是指他的心被外物迷惑。對我們來說,我們並沒有使用藥物,所以我們的看法是絕對的真理,大家要注意相對和絕對的差別,並非在於客體(地毯和鰻),而 是在於主體,那個瞭解事物的心不同。 另一種狀況是,這是個多數人所統治的世界,從無始以來,大部分的人都使用藥物,都看到滿地的鰻,這就變成了絕對的真理。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們都是二手人的意義。從無始以來,金子並沒有理由變得昂貴,大家為了金子爭奪打鬥,但因為我們的業,所以金子愈來愈稀少,業是非常奇怪的東西,業會經常使人陷在極大的困難中,如果我們從無始以來就認為石頭才是珍貴的寶物,那麼我們現在就會為了石頭打得頭破血流,因為我們的業會使石頭愈來愈少,沒有價值 的金子反而愈來愈多,這就是“業”的準則。 餓鬼道的眾生因為業的緣故,即使在冬天,也會覺得太陽非常寒冷;在夏天,也會覺得月亮非常炎熱。我們並不知道太陽究竟是冷還是熱,對人類而言它是熱的,那是我們的業, 是我們的心所感受的。 回到“藥物”的例子,如果我們把“藥物”改為“煩惱”,我們被煩惱染汙,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真理。看到一個美麗的世界,讓我們升起無窮的貪欲,看到一個醜陋的敵人,就想和他戰鬥。如同你帶著女朋友出席一場宴會,穿金戴銀無非是讓人嫉妒羡慕,想炫耀一番,如果有某個陌生人和你的女朋友說話,光是遠遠看到,就會惹得你滿心不快,也許他只是在問“到臺北的路怎麼走”而已。因為你嫉妒,你以為他們在說你的壞話,即使他們笑一笑,也會讓你嫉妒,或者他們打起來了,也會讓你嫉妒,因為你的心會想“也許他們以前很要好,現在分手了”。這樣看來,我們是被煩惱嚴重地影響著,佛菩薩沒有被煩惱染汙,所以他們所見所 聞都是超越美醜、好壞的對立,這才是絕對的真理。 問:仁波切一直在轉世度眾生,為什麼眾生還是那麼多? 答:你認為眾生很多嗎?(回答“是的”),那你為何不認為佛也一樣多呢?你有多少的信心敢說在場的人都不是佛,而是眾生呢?就我自己而言,也只有這一點勇氣,敢說在座中只有我是眾生。我從來不說別人是眾生,如果你說別人是 眾生,那你對佛的化身就有很大的侮辱。 問:為了避免引起嫉妒,而不能說出觀想上的問題,我們到 底可不可以說出來? 答:你覺得應該要說就可以說。佛教的聖哲曾說,當別人說“瞭解”時,這就像一件破洞的衣服被補丁一樣,遲早這個補丁還是要再換一個補丁的。我們的見地,也許是個好夢、也許是個好徵兆,但就像晨霧一樣,早晚要走。對於任何好的、壞的、奇怪的感覺,都不應該執著,要既不充滿希望,也不失望。我的父親曾說,“在希望和絕望之中,就是佛法 ”。 佛法可以分成理論性的佛法和實際的佛法。我希望大家都能瞭解理論性的佛法,許多人常說,為什麼我們每天修財神,還是貧窮如故?這個問題就是不知道理論的緣故。你以為財神的身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這是不對的,這是迷信,是魔術,是一種低級的宗教。許多人聽過愛因斯坦,他是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對佛法非常驚訝,這不是指他知道財神、知道文殊菩薩,而是他對佛法的理論、見地、修行的方法感到驚訝。如果我們知道這些理論,百分之七十五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們就不會再問“應該修什麼本尊?”、“修白財神會不會讓黑財神不高興?”、“以前修薩迦派,現在修寧瑪 派好不好?” 佛說過許多不同的教法,有些教法需要解釋,有些教法不需要解釋。例如點香為什麼可以成佛,這是需要解釋的。有的眾生需要點香或供花;有的眾生需要把頭髮剃掉穿上紅袈裟;有的眾生不需要出家,但應該到人煙罕至的地方,盤起腿、閉起眼睛打坐;有些人為了破除貪要修不淨觀、破除嗔要 修慈悲觀。 以前有個印度國王因渣菩提請佛給他一些教法,佛告訴他不淨觀及無常,但他希望仍能保有妻妾、宮殿、兒女,同時也能成佛,他說“你是佛,一定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不放棄五欲仍可以成佛”,佛說“你不須要放棄,你只要把這些欲望 當成道就可以了”。 回到剛才的例子,點香可以創造一個環境,幫助你成佛的一個環境;佛有許多弟子,有些不適合談論空性,一個簡單的教法,例如點香,反而是個最適合的教法。觀音有男相、女相,有紅、白、黑不同的觀音,有二臂、四臂、八臂、十六臂、千臂,所以大家要瞭解,以後根本不用再問要修什麼本尊,也不用再問修二臂會不會讓其他臂的本尊生氣之類的問題。在理論上,我們已經瞭解到這不過是不同的教法而已。 另一種分類方法,稱為三藏,談智慧的論藏、談戒律的律藏、談禪定的經藏。佛有些教法是相當直接了當的,有的則是間接的。理論上的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常問,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的?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所以產生不同的派別、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哲學家、意識理論家都嘗試尋找 答案。 以下的內容,我希望大家能以一個純粹的自己來聆聽,不要預設立場把自己當成佛教徒,不要被任何宗教所影響。當我指著桌上的香蕉問這是什麼?你們的心中會出現幾個概念,這是香蕉、可以吃….,所以當你去買香蕉時,你的腦中會浮現這些概念,然後走出去買它,這就是我們修的禪定,吃掉它,就是我們的行為。在這個例子,“見”識對香蕉的概念、“行”是出去買它、“果”是吃掉它。所以首先要瞭解什麼是“見地”?見地是一種盲目的決定,我們說它是香蕉,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如果我們問一個基督徒這是什麼,他會說這是香蕉,更進一步還會說:“這是上帝所創造的,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上帝創造的,那你真是罪惡”很明顯地,他對香蕉的看法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對他們而言,這是他們的真理、他們的見地。對佛教徒而言,又不同了。小乘經部的人會說:“這不是上帝創造的,如果上帝可以創造任何東西,祂為何不創造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祂有全知、智慧,就應該把大家都帶到天堂,為什麼祂的態度是不公平的?”小乘有部的人會說:“實際上,萬物都是由最小的質點所組成,無法再細分(現在這是哈佛、牛津的學者都認為有部的論點非常科學),一切主觀的現象都是由不可分的心識所構成,如果你認為有上帝,那是你的認為。”有部的學者很會講笑話,有一次印度教和佛教徒辯論,印度教徒認為一切是由神所創的,有部的學者就說:“好吧,我相信有神,但神也是由我所創的”。大乘唯識派會說:“即使是這個最小的粒子都是愚蠢、不真實的。大小只是心的概念,在我們外面的世界裡,根本沒有一個大或小的東西,真正的是你的心識”。中觀應成派會說:“我們從來沒有做任何錯事,因為我們從不允諾任何事”。這一派又會擊敗唯識派,心識也是不存在的,心識只是個名字,它沒有顏色、形狀,,它不存在,沒有東西是存在的。照這樣看來,哪一種看法最合邏輯呢?有時候一個普通人的看法還比基督教好,至少他知道這是 香蕉。 問:打坐時像有點空,但又好像不空? 答:如果經常靜坐,會有三種不同的經驗,樂、明與無念。樂是快樂,快樂得不想動;明示知道許多事情;無念是連平 常的妄念都會停止。 問:請解釋六道輪回的狀況? 答:畜生道有很多不同的動物,有的動物被驅役、被食、被剝皮、被騎或被當成寵物,有的從出生至死都未看過自己的身體。我們所做的事情,若最強烈的念頭來自癡,就會投生到畜生道。就像我們自誇,我們的宗教是最好的,這也是一種癡。不管薩迦、寧瑪、大乘、小乘,都是佛說的,喜歡大乘、排斥小乘,認為大乘比小乘好,可能下輩子你就會生在 頭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的地方。 惡鬼道的痛苦來自貪,他們有許多不同的痛苦要受,其中最主要的痛苦是沒有東西吃、沒有東西喝,這就是因為貪所造 成的。 依俱舍論來說,三惡道在我們之下;依大乘來說,三惡道存在我們的心識,不必改變外在的情況,有些人因為癡而做出愚笨的行為,有些人因為貪而吝嗇,有些人因為憎而殺人,這三種人即使面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見地;充滿憎恨的人認為這間房子像地獄一樣、地板像火在燒,但這一切只 是我們的想像。 臺北市對某些人而言,美麗得像天堂,對一個在臺北犯了罪的人來說,一看到臺北就害怕,想逃開。對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事情,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想像,有的人覺得如同身在天 道、人道,有的覺得如同身在三惡道。 阿修羅道是三善道中最壞的,他主要的痛苦來自嫉妒;有一棵樹,根在阿修羅道,花及果實開在天道,這是因為他們的業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充滿嫉妒,就會出現一種情況,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會和自己的敵人共用。所以 阿修羅和天神常有戰爭。 天道有許多快樂,但缺乏佛法,也不能再充電,而前生所充的電(累積的善業),在這一世都消耗殆盡,死後就會投生到三惡道,再加上有預知的能力,死前便得忍受極大的痛苦 。相形之下,人道才有讓我們充電的機會。 現在來談業,業有許多種。在西方把業當成一種“能”,業不是神,而是我們心識的力量。如果動機是善的,就是善業 ;如果動機是惡的,就是惡業。 對中國人來說,業的解釋較為方便,因為中國人相信佛教、相信輪回。想想有二個人受同樣的教育,生長在同樣的家庭,受同樣的外界事物影響,但一個人可能只需要花點時間,做點事,就可以享有富裕;另一個人雖然拼命工作還是窮得要命,饑餓受凍,為什麼?這個差別不是神造成的,一富一 貧,可以說明背後有一個業在推動。 業是一種能量,業本身不會消失。如同一杯水,如果沒有人去喝它、沒有陽光去照它、沒有風來吹它,沒有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擾,水可以保持原狀甚至千年,心的能量也是如此; 但如果有外力來干擾,水就會消失。 我們造業,業本身並不會消滅,但如果有一個力量——“懺悔”,就可以把業消滅。今晚你造了個惡業,又忘了懺悔,這個惡業的力量就會保留上千世,就像我們在銀行存錢一樣,沒有人提錢,錢會一直存在那裡。業會等待機會成熟,顯現力量。如龍樹菩薩的弟子想砍他的頭,沒有刀子,龍樹菩薩告訴他可以用吉祥草,這是他幾百萬生以前殺了一隻小動物而未對治的業果,僅僅是一根草,因為業的緣故,便取了 龍樹菩薩的性命。 問:如果懺悔可以消業,那殺人全家豈不是太便宜壞人了? 答:如果有一個人不小心碰你一下,沒有說對不起,你會想,多奇怪的人,為什麼一句抱歉都不說。另一個人用力撞了你一下,說了對不起,你就會原諒他。這就是懺悔有用的地 方,這就是心識的力量。 問:如果龍樹所殺的昆蟲正處於痛苦,是不是可以殺它? 答:昆蟲覺得痛苦,那是昆蟲的事,龍樹菩薩殺它,就是龍 樹菩薩的事。 問:曾經在廟裡打破碗,當時住持要我賠償,是不是有這條 規矩? 答:在佛所制的戒律中,一個受比丘戒的比丘不能積聚東西,當時佛有六個非常頑皮的弟子,所以佛才會制定出很多戒律,當然這些都是佛的化身,是為了制定戒律而化現的。有一個叫恰達的人非常調皮,當時不准受戒的比丘與非親戚關係的女子坐在房間裡,可是恰達常和他的前妻坐在房間裡說話,造成僧團各種耳語。因此佛說:“不能和非親戚關係的女子坐在房間裡說話”,但恰達依然故我,只不過他不是坐著說話,而是站著。隔天佛又說:“不能和非親戚關係的女子站在房間裡說話”,恰達又依然故我,只是他改成一邊走路一邊說話。像這些戒律是佛所說的,也有一些戒律是自然產生的,例如不殺生,因為殺生會傷害其他眾生。在二百五十條戒律中,我並沒有看到打破碗要不要賠,但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個自然法則,因為你如果在餐廳打破碗,也一定要 賠。 問:對於一些假裝是乞丐騙錢的人,應該如何自處? 答:如果你只是判斷這個人是裝的,這是無記業,沒有好也沒有壞。如果你因此而生氣,有壞動機,就有業。乞丐要如何做,是他的事,為什麼你要將他的業當成是自己的事?他做什麼只會傷害他,而不會傷害你,這就是業的好處,不同 的現象有不同的美,罪惡的美就在於可以讓人去清淨它。 問:觀想時腦中會出現一些骯髒的事,怎麼辦? 答:這就是觀想,修法時大家都應該期待有些障礙,這表示你修得還不錯,如果沒有障礙,可能表示你修得不好,很懶惰。障礙的責任就是要來打擾你,如果你本身修法就沒有進步,障礙會想“這個人已經有夠多問題了,何再去麻煩他呢?”,就像有些人觀想時,會觀到自己上吊自殺,你仍應該繼續修下去,不過,這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這一類的電影你 看太多了。 問:我不知佛菩薩的長像,因此我在持咒時並不會特別去關想佛的樣子,只是相信他有很強的力量會加持我,這樣可以 嗎? 答:實際上沒有人可以真正將佛的形象表達出來,因為我們都是很愚笨的,我們所做的觀想也是以自己的心識為出發點,用這個被污染的心識來觀想,即使我們觀想到一尊美麗的佛,這也是我們自以為是的美麗。在究竟上來說,佛可能沒有我們認為的美;在相對上來說,佛有不同的美。日本佛像是眼睛細長的,阿富汗的佛像是長鬍子長胸毛的。對你來說,你也可以創造自己認為最美麗的佛。就像獻供,我們無法提供究竟上的供品,佛不會餓,佛不需要我們供的食物,但是我們會餓,是我們要吃,所以我們要供。為了積聚自身的功德,所以花了很多錢買最好的東西來供佛。如果你生長在一個鞋子可以吃的國度裡,你可能會把鞋子放在佛桌上。一般來說,供比較便宜的食物,功德會比較少,這是因為我們 如此想的緣故。 問:如果有個壞人拿槍要殺我們,仁波切會殺了這個壞人來 救我們,還是會謹守殺戒? 答:在釋迦牟尼佛未成佛時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有五百個商人(也是菩薩)到島上來求珍寶,在回程有個壞人想殺掉他們獨佔財寶,但釋迦牟尼佛不忍壞人造如此大的惡業,便殺了這個壞人,承擔這份惡業,因為這件事反而使他累積了九十九大劫的功德。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文殊菩薩身上,在文殊菩薩還是比丘的時候,嚴守色戒,一位公主求愛不成想自殺,文殊菩薩知道如果公主自殺,勢必會引起許多人對佛教的不諒解,為了不使眾生受損害,不得不放棄戒律和公主結婚。在你的例子中,我是很軟弱的,可能會嚇得先跑掉,或 者在還沒有想到要跑之前,就已經昏倒了。
- Nov 08 Mon 2010 16:53
上師瑜伽三層次(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能夠有緣拜讀偉大的上師龍欽饒絳的真實化身──頂果欽哲仁波切關於上師瑜伽的開示,是多麼幸運啊!歷史上所有的偉大欽哲珠古們都把龍欽寧提法門珍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內修法。由於我們大多數人都缺乏必要的智慧和福德,對上師的真實信心也是稀有難得,能從欽哲仁波切這樣的上師得到這樣的開示實在是非常殊勝的加持。